栏目导航
开云体育投注官网入口:贵州正安:水润黔北绘新卷
开云体育88元:
黔北群山环抱间,芙蓉江水碧波荡漾。过去五年,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栉风沐雨,以“水”为笔,于“十四五”期间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放眼全县,骨干水源工程星罗棋布,城乡供水管网纵横延伸;河湖治理重现碧波,智慧水务赋能管理。广大水务工作者用实干,深刻诠释着“水利为民”的初心。
昔日“工程性缺水”的困境被一座座水库化解,曾经“内涝看海”的尴尬经地下管网重塑而终结,“管水难”的顽疾通过机制创新得以根治。
如今,清泉入户,河清岸绿,水患变水利,资源变资产。正安北郊湖湿地公园里市民漫步的剪影,与芙蓉江“美丽幸福河湖”的省级荣誉,共同见证着这场水利变革带来的深刻变迁。
“现在自来水管直接到家门口,再也用不着半夜排队挑山泉水了。”正安县安场镇东坝村村民马先生还记得,以前,半夜起来挑水,是村里多少代人的习惯。如今,拧开水龙头,清冽的自来水倾泻而出。
工程性缺水问题,在正安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胜的解释中变得具体而清晰:“我们这里不是没有水,而是留不住水。雨季水多却白白流走,旱季缺水又无处可寻。”
“十四五”期间,正安县瞄准水源工程建设,持续发力。以新洲、幸福、白狮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或快速推进。这些水库如明珠般散落在群山之间,共同构成了正安的“水库群”战略布局。
全县蓄水水库总数达27座,新增库容5075万立方米,年增供水量4046万立方米。这些水,解决了35万人的饮水问题,灌溉着10万亩农田。
猫溪沟水库保障着经开区的工业用水;幸福水库滋润着万亩良田;巫家水库守护着古镇的未来……每一座水库都有自己的使命,都在“调丰补枯”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实现了供水水源与农田灌溉的双重保障。
“以新洲、猫溪沟等水库为骨干的水源体系,既解决了工程性缺水瓶颈,更为工业园区和万亩良田注入了发展动能。”周胜说。
水源工程的突破,改变的不仅是用水的情况,更是发展格局。有了稳定的水源保障,特色农业得以发展,工业园区得以壮大,乡村振兴有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稳定的“源头活水”,如何高效输送至千家万户?正安的答案是——“围绕水库建水厂、围绕水厂建水网”。
五年以来,正安投入巨资,建成规模化水厂8座、标准化水厂29座,铺设输配水管网长达1547公里。农村规模化供水率从18%大幅度的提高至51.97%,自来水普及率高达93.67%。
在新洲水库附近居住的新洲镇茨梨村村民李会,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洗衣服,笑着说:“有了自来水,洗衣、做饭、喂牲畜,方便太多了!再也用不着为水发愁了!”
芙蓉江水厂是城乡供水体系的重要节点。该水厂依托杨柳溪水库,日解决能力2000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周边1万余群众的饮水安全;新洲镇茨梨水厂日解决能力3000立方米,覆盖两镇1.8万余人,管网延伸167.95公里,形成连片供水网络……
供水管理也在迈向“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曾经分散、粗放的管理模式被专业化运营取代,供水水质的安全可靠性得到了根本保障。
与此同时,管网材料的升级改造也同步推进。球墨铸铁管和内涂塑外镀锌钢管的推广应用,明显提升了管网的耐腐的能力和防渗漏能力,从硬件层面保障了供水安全。
城市发展,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里子”。
曾几何时,一场暴雨就能让正安县城“看海”。老居民还记得,几年前,吉他广场举办车展,一场大雨就将参展地淹没的窘境。
“现在排水系统好了,这几年来,再没发生过内涝。”一位在县城居住多年的市民感慨道。
“十四五”期间,全县重点推进县城区污水和排水管网建设112公里,实现了雨水和污水分离收集处理排放。这套系统的完善,如同为城市安装了强大的“肾脏”。
排水防涝一期工程投资3875万元,铺设雨水管7.58公里,新建雨水口120座,检查井86座,整治易涝点3处。这些设施在暴雨来临时各司其职,将雨水迅速排出,避免了内涝的发生。
污水管网改造力度更大。两个项目投资26516万元,清理管网12.3公里,安装污水管48.66公里,修复破损286处,整治溢流点13处。曾经“跑冒滴漏”的管网系统被彻底整治。
成效更显著的是: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从70毫克/升提高至200毫克/升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更多的污水被收集处理,更少的清水混入系统,污水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正安县东部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让排放标准升级。从一级B标到一级A标,处理后的水清澈见底。
“鱼能活着,水就达标。”该厂工作人员李弋简单直接地解释说,“我们达标排放的水,还免费用于冲洗街道、绿化城市等,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这套“地下血脉”的有效疏通,不仅完全解决了内涝痛点,也提升了污水处理效能,增强了城市的韧性与安全度。污水收集率从18.26%提升至30%,数字背后是城市水环境的质的飞跃。
“十四五”期间,正安突出抓好以芙蓉江流域为重点的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及持续的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全县水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全县总投资约8818万元的重点河流治理工程,让芙蓉江、石梁河、马河、洪渡河等重点河段焕发新生。生态河堤、拦水堰、植物生态修复……一系列治理措施相继落地。这些工程紧紧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安全”的总体目标推进。
黄昏时分,正安县北郊湖湿地公园热闹了起来,市民周先生正沿湖岸木栈道慢跑:“这条步道绕一圈约5公里,我一个星期要跑2次。吃完饭和家人来散散步,心情特别舒畅。”
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县河流水质达标率100%,公众满意度达到98%。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动景象,已成为正安的常态。
“2+19+20+154”——这组数字是正安探索县域统管的密码。两个专业公司、19个供水站、20个镇(乡、街道)、154个村居形成管理闭环,开创“供水企业+水管员”管护模式。
这套机制推动了管理从“有人管”向“管得好”转变,从“人工化”向“信息化”升级。
“我们探索出了以‘供水企业+水管员’为重心的农村饮水工程管护模式,形成了‘以水养水、以水促农、以水富民’的管理机制。”周胜详解说,这种“行政化监管、企业化运营”新路径,推动52个节水型单位涌现,工业用水效率提升88%,为贵州山区水利管理提供了“正安样本”。
与此同时,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7.71%,成功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精细化、智慧化的管理,为正安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我们围绕‘源、供、排、治、管’五字诀,系统施策,攻坚克难,初步构建了与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匹配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周胜表示,这五年,是正安水利投资强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广、生态效益最优的五年,为乡村振兴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能”。
根据规划,正安县到2027年,全县集中供水率将达93%以上,水质合格率92%以上;至2035年,这两项关键指标将分别提升至95%和94%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向纵深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将全面提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将更加系统深入,水文化与水经济的融合文章将越做越活。
清水流淌,见证变迁。从水源到水龙头,从治理到管理,正安走出了一条山区水利特色发展之路。
黔北大地,一幅“水源可靠、水量充足、水质优良、水岸优美、水管理智慧、水保障有力”的壮丽蓝图,正从容铺展。(图/文 王都安)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联系电话
公司邮箱
公司地址